汇编作者:金茂律师事务所 万美 律师 吴荣良 律师 黄启荣 律师 巢思源 律师 杨晓凤 律师 张程源 律师 黄雪骐 律师助理
目 录
一、 碳管理法规标准动态
1. 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2. 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
3. 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
4.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5.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安徽省关于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工作的意见》
二、 碳政策会议成果信息
6. 全国政协常委会:区域间协作机制实现“双碳”目标
7. 生态环境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
三、 碳金融与碳交易市场
8. 全国碳市场十月成交数据公布,最高成交价82.79元每吨
四、 碳中和实践与合规案例
9. 首个露天煤矿排土场碳汇造林项目通过CCER第三方审定
10. 江西首例“认购碳汇”+“劳务代偿”刑附民公益诉讼案宣判
金茂环境法律团队致力于低碳与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帮助客户及时、准确地识别相关法律风险并提供合规能力提升服务。金茂双碳法规动态资讯将持续分享碳相关法规动态,欢迎关注、开展深度合作。
一、碳管理法规标准动态
1、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部令 第31号),共八章51条,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办法》规定,生态环境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立统一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机构,组织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同时,组织建立统一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组织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组织制定并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以下简称项目方法学)等技术规范,作为相关领域自愿减排项目审定、实施与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依据。项目方法学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等因素及时修订,条件成熟时纳入国家标准体系。
按照《办法》要求,申请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备真实性、唯一性和额外性;(二)属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项目方法学支持领域;(三)于2012年11月8日之后开工建设;(四)符合生态环境部规定的其他条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规定有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项目,或者纳入全国和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项目,不得申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登记。
《办法》提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核证自愿减排量。生态环境部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可以采取挂牌协议、大宗协议、单向竞价及其他符合规定的交易方式。
2、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
10月1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
《通知》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重点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企业纳入《通知》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
《通知》要求组织报送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每年3月31日前,组织重点行业企业编制上一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分别核算报告企业层级排放总量和设施层级排放量),并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报送排放报告和支撑材料(2022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应于2023年11月17日前完成)。通过市场化交易购入使用非化石能源电力的企业,需单独报告该部分电力消费量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绿色电力消费凭证》或直供电力的交易、结算证明,不包括绿色电力证书)。
《通知》要求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水泥、电解铝和钢铁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核查工作应于每年9月30日前完成,其他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核查工作应于每年12月31日前完成(2022年度各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的核查工作应于2023年12月31日前完成)。
3、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
10月10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航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
《发展纲要》提出,到2025年,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国产民用飞机实现示范应用,电动通航飞机投入商业应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实现试点运行,氢能源飞机关键技术完成可行性验证,绿色航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等。到2035年,建成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绿色航空制造体系,新能源航空器成为发展主流,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
《发展纲要》提出建设四大体系、实施三个重点工程。四大体系包括:
构建协同高效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绿色航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构建开放融合的绿色航空产业体系。发展航空绿色制造,构建绿色航空产业链,深化绿色航空国际合作。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示范应用体系。推动新能源航空器区域应用试点示范,开展可持续航空燃料在国产民用飞机上的试点应用。
构建安全有效的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绿色航空工业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绿色航空适航审定体系,建立绿色航空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建设新型地面基础设施配套体系。
三个重点工程包括绿色航空技术创新工程、绿色航空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绿色航空标准与适航符合性验证体系建设工程。
4、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10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直接涉碳类和间接涉碳类相结合、国家统一推行与机构自主开展相结合的碳达峰碳中和认证制度体系。分步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碳相关管理体系和服务认证等直接涉碳类认证制度体系,完善绿色产品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间接涉碳类认证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各类制度协同促进、认证市场规范有序、应用采信范围广泛、国际合作互认互信的发展格局,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质量认证技术服务。
《意见》重点任务包含:
一是加快建立直接涉碳类认证制度体系。在产品层面有序建立国家统一推行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在组织、服务等层面逐步建立碳相关管理体系和服务认证制度。
二是统筹协调间接涉碳类认证制度体系。统筹完善现有的绿色产品、能源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制度,形成间接涉碳类认证制度体系。
三是规范涉碳类认证规则备案。进一步明确备案要求,加强质量评估,规范和引导认证机构自主研发面向市场、科学合理的涉碳类认证制度。
四是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大力开展涉碳类认证技术研究,鼓励认证机构与产学研用等各方面紧密协作,创新研发满足市场需求的绿色低碳认证项目,增加认证制度供给。
五是开展认证试点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先试,在重点领域和成熟行业率先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碳中和认证试点。在重点领域创建一批质量认证服务行业和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的示范工程。
六是建立认证评估机制。从先进性与适用性等方面确定量化指标,定期评估体系建设、实施与应用效果。
七是推动认证结果采信。鼓励企业、集团和社会组织等在集采评价时将认证结果作为评价指标项。推动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等向获证企业倾斜。
八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涉碳类认证规则和相关认证依据标准的制定与衔接工作。积极培育认证国际化人才和从业机构,支持具有国际市场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证机构参与国际合作互认。
5、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安徽省关于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工作的意见》
9月28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布《安徽省关于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工作的意见》,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
《意见》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等重要方面。
一方面为总体要求。2023年,完成安徽全省排污权交易管理制度和市场运行机制建设,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排污权政府储备库;2024年,在安徽全省范围内开展排污权交易;2025年,基本建成配置科学、运转高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另一重要方面为主要任务。包括明确实施范围、合理核定权属、规范工作流程、健全交易机制、加强监督管理5个方面。
一是明确交易范围。现阶段实施排污权交易的排污单位为列入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和简化管理范围内有污染物许可排放量要求的排污单位。实施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种类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二是合理核定权属。排污许可证作为排污权登记确认的有效凭证,现有排污单位的初始排污权与新改扩建项目所需排污权指标,按照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进行核定,排污权有效期限以排污许可证载明时间为准,一般为5年。
三是规范工作流程。建设全省统一的排污权交易系统,交易主体发起交易请求,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对拟交易排污权指标、排污权可申购量和来源条件进行确认。交易主体按核定量和来源条件,在交易系统进行自主交易。交易生效后,排污单位按规定及时办理排污权变更登记手续。
四是健全交易机制。共5个方面内容:区别对待新老单位排污权指标的有偿获取、合理确定排污权有偿使用价格、完善排污权交易形式、健全跨区域调控机制、建立排污权政府储备制度。
五是加强监督管理。包括完善管理体系、加强资金管理、妥善处置争议3个方面内容。
二、碳政策会议成果信息
6、全国政协常委会:区域间协作机制实现“双碳”目标
10月31日,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进行第四次会议第五专题小组讨论。本次讨论主题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张复明表示,要将有条件率先达峰的东部沿海能源输入大省与中西部能源输出大省“结成对子”,以行政推动与市场化牵引相结合的方式,在人才培养、低碳技术联合攻关、低碳项目示范引领等方面形成更为密切的区域协作格局,有效促进各相关省份携手实现“双碳”目标。
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阮诗玮建议,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各省市编制较为完备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搭建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建设立足本省、辐射全国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实现生态产品跨区域产供销高效对接、自由流通。
与会人士认为,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7、生态环境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介绍了2022年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进展,总结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新要求,反映了重点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碳市场建设、政策和支撑保障以及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进展,并阐述了我国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的基本主张和立场。
在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面,《年度报告》明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履约完成率为99.5%。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配额发放和履约工作,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强化对企业排放情况的日常监管。2022年以来,持续推动发电行业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问题整改,公开曝光4家技术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典型问题案例。
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方面,《年度报告》总结,制定出台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延续新能源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额度。实现重点行业、城市、区域三个碳监测评估试点层面全覆盖,5个试点行业共建成3台在线监测设备,建成63个高精度、95个中精度城市监测站点。
三、碳金融与碳交易市场
8、全国碳市场十月成交数据公布,最高成交价82.79元每吨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信息,2023年10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93,051,321吨,总成交额6,421,746,435.39元。
挂牌协议交易月成交量7,527,526吨,月成交额603,262,565.08元,最高成交价82.79元/吨,最低成交价75.29元/吨,10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78.05元/吨,较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2.64%。
10月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85,523,795吨,成交额5,818,483,870.31元。
四、碳中和实践与合规案例
9、首个露天煤矿排土场碳汇造林项目通过CCER第三方审定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碳汇研究所承担的科技服务项目“白音华露天矿排土场碳汇造林与生态修复一体化研究与示范”完成验收工作,其中碳汇造林计量报告的审定工作委托具有林业碳汇第三方审定资质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
该项目是“双碳”背景下我国煤矿企业启动的首个生态修复碳汇项目。该项目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兼具高固碳增汇能力与生态修复效果的植被恢复方案,并进行碳汇示范林建设;二是对排土场生态修复区现存植被体系开展碳汇计量监测;三是形成标准CCER林业碳汇项目并完成审定。此次纳入林业碳汇项目计量的面积为4421亩,包含新建50亩碳汇示范林。拟议项目在30年计入期内,预计产生22514.2吨二氧化碳当量(t CO2-e)的减排量,年均减排量为750.5吨二氧化碳当量(t CO2-e)。
10、江西首例“认购碳汇”+“劳务代偿”刑附民公益诉讼案宣判
9月13日,人民法院报官网发布了江西省首例“认购碳汇”+“劳务代偿”刑附民公益诉讼案件。
2022年11月,被告人全某才在焚烧纸钱时,引发乐平市某村小组山场失火。经鉴定,失火山场过火面积58.704亩,其中过火林地面积46.29亩;被告人全某才的失火行为,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损失共计人民币72810元。案发后,被告人全某才补植复绿70亩,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考虑到被告人全某才虽已进行补植复绿,但新植苗木的固碳功能没有成熟林强,仍需填补其行为造成的森林资源固碳损失。在法官的教育引导下,被告人全某才对其行为造成的森林固碳损失10666元,自愿通过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购买213.32吨碳汇,用于替代性修复。
对于剩余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损失,被告人全某才提出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赔偿,请求通过劳动来抵扣。为此,经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浮梁法院准许其通过劳务代偿的方式抵扣。浮梁县人民检察院与全某才签订劳务代偿协议,由被告人全某才通过参与防火宣传、育林巡山等工作方式,赔偿剩余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损失,劳务代偿工作时间为345日,乐平市涌山镇林业办公室负责对全某才劳务代偿期间的全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