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如何有效管理双语、多语仲裁程序

作者:金茂律师事务所  韩正 律师

一、问题的提出

仲裁条款本身可能约定同时使用两(多)种语言,或者约定选择两(多)种语言之一。同时,实际跨境交易中也客观存在多语言问题:(1)合同语言,不当然与仲裁语言一致;(2)各类业务文件中实际存在的多种语言,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非母语者的语病等问题。

近年来,笔者审理了多宗外语或双语涉外或国际仲裁案件,在一些案件中双方最终共同变更或选定了单一仲裁语言,但有些因各自利益考量不能达成一致,而出现了各类问题,比如:(1)代理人外语水平不足,难以清晰表述;(2)双语之间差异频出,延宕程序;(3)译员水平不足,对当事人、证人翻译明显错误;(4)仲裁庭成员语言水平参差不齐,沟通、合议难谓畅通;(5)对特定内容,因双语理解出现不同、取舍不易。故此,笔者撰文以资讨论。

目前国际仲裁中主导语言为英语,其次为法语、西班牙语,笔者根据近年来披露的机构年度报告或调查报告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见附录1)。

二、仲裁语言决定的法律规范

1、仲裁程序法

仲裁应当符合约定的仲裁程序法及仲裁所在地法律的规定,多数立法中并未对仲裁语言做特别规定。在示范法及以示范法为蓝本的法域,其条文规定:

Article 22. Language

(1) The parties are free to agree on the language or languages to be used in the arbitral proceedings. Failing such agreement, the arbitral tribunal shall determine the language or languages to be used in the proceedings. This agreement or determination,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therein, shall apply to any written statement by a party, any hearing and any award, decision or other communication by the arbitral tribunal.

(2) The arbitral tribunal may order that any documentary evidence shall be accompanied by a translation into the language or languages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or determined by the arbitral tribunal.

第22条. 语文

(1)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仲裁程序中拟使用的语文。未达成此种约定的,由仲裁庭确定仲裁程序中拟使用的语文。这种约定或确定除非其中另外指明,适用于一方当事人的任何书面陈述、仲裁庭的任何开庭、裁决、决定或其他通讯。

(2)仲裁庭可以命令任何书面证据附具当事人约定的或仲裁庭确定的语文的译本。

2、仲裁规则

同样的,在多数的仲裁规则中,都确定了当事人意思自治优先,当事人可以约定仲裁语言。在LCIA的规则中,则有初始语言(Initial Language)的规定。而ICSID规则中则规定了仲裁庭进一步可在三种官方语言(英、法、西)中进行决定。笔者对多家机构的规则条款摘要作为附录(见附录2)。

ICC委员会曾在其控制时间和成本的报告(ICC Arbitration Commission Report on Techniques for Controlling Time and Costs in Arbitration )中建议:

Having two or more languages of the arbitration will normally increase time and cost.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whether the use of two or more languages truly justifies the additional time and cost. On the other hand, where there is a single language of the arbitration, the use of an additional language should be considered if it would reduce time and cost. For example, where appropriate, the parties can agree that documents, legal materials and witness testimony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need not be translated into the language of the arbitration.

If the parties have agreed, or the arbitral tribunal has decided, that the arbitration will be conducted in two or more languages, the parties and the arbitral tribunal should consider agreeing upon practical means to avoid duplication. In cases where the members of the arbitral tribunal are fluent in all applicable languages, it may not be necessary for documents to be translated. Consideration should also be given to avoiding having the Terms of Reference, procedural orders and awards in more than one language. If this cannot be avoided, the parties would be well advised to agree upon the language that will prevail.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仲裁语言通常会增加时间和成本。应考虑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是否真的有理由增加时间和费用。另一方面,在只有一种仲裁语言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另一种语言能减少时间和成本,则应考虑使用另一种语言。例如,在适当的情况下,各方当事人可以约定,特定语言的文件、法律材料和证人证词无需翻译成仲裁语言。

如果各方当事人已约定或仲裁庭已决定仲裁将以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各方当事人和仲裁庭应考虑商定切实可行的方法以避免重复。如果仲裁庭成员精通所有适用语言,则可能无需翻译文件。还应考虑避免审理范围书、程序令和裁决书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如果无法避免,则建议各方当事人就优先使用的语言达成一致。

3、送达仲裁通知的语言与抗拒执行风险问题

在披露的案件中,美国法院 曾以国内仲裁机构的仲裁通知并非英文为由根据《纽约公约》V(1)(b)条“未经适当通知”之规定拒绝承认与执行。那么除了仲裁条款中规定的双语之外,被送达人所在地是否有其他语言需要翻译,也是需要结合执行地法律进行考虑。(当然业界有不同的反对观点,不做深入展开)

三、仲裁庭的决定权

1、仲裁庭酌定语言有多重考虑因素,如:争议合同的语言;当事人的国籍和语言;证据的语言(包括证人、书证等);效率和公平性;成本控制。

2、仲裁语言决定的时机及方式

在仲裁程序开始时,给予双方发表意见后(一般至迟在案件管理会议(Case management conference, CMC)应当听取意见),即应通过程序令(Procedural Order)或审理范围书(Terms of Reference, ToR)明确以下内容:

(1)主次语言:如同IBA撰写仲裁条款指南 所建议,尽量确定一种语言为“主导语言”(如裁决书语言、庭审语言),另一种语言为“辅助语言”,辅助语言使用时需要与主导语言对齐。其目的在于,语言由于自身特性,两种同时使用的语言不太可能完全一致,这就容易不断引起争议。而仲裁庭决定主要语言、辅助语言即可满足双语同时使用,而不会构成违反双方约定的程序瑕疵。

(2)翻译责任:约定由哪一方承担翻译成本(如当事人自行翻译或由仲裁庭指定翻译机构),并设置双方认可或仲裁庭决定的翻译人员资格标准。

(3)设置冲突解决规则:若双语材料存在矛盾,明确以哪一语言版本为准(通常以主导语言为准)。若双方对翻译有异议,应给予解释和评述的机会。如果存在一些重要的术语(尤其是争议的术语),建议仲裁庭要求当事人提供术语表(及权威资料),至于是否需要引入专家对术语的分歧提供意见,仲裁庭应当谨慎考量,避免过分延宕程序。

(4)庭审安排:提前确定是否需要现场口译,并确保翻译人员具备法律专业背景(避免日常用语与法律术语的偏差)。尽量考虑安排录音或速录(或同步录音),以避免语言的偏差。出于前述同样的目的,应当尽量以主导语言作为开庭语言,并根据速录翻译为辅助语言,各方应当有机会核对录音及翻译的正确性,并提出修改意见。尽可能避现场重复地用两种语言进行开庭。而当证人面对需要双语进行两次的询问,其灾难性后果几乎无法想象。即使不考虑语法差异和语言习惯问题,不管是误听、误译、误解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且并不是总能得到救济。一旦事实(及记录)的建立出现偏差,法律观点、专家意见和其他行政投入都将付诸东流。

(5)如果确实无法达成主导语言的约定,那么仲裁庭必须要求当事人(代理人)书面确认如果其自身表述出现差异,以何种语言为准。即使当事人乐于保证双语一致,仍然无法消除客观存在的差异。因此,避免当事人嗣后利用自身发言的差异进行任意解释,乃至挑战程序公正至为重要。

3、仲裁庭内部的合理分工

(1)指定一名仲裁员负责主导语言版本的审查,另一名负责辅助语言的核对,避免重复劳动。

(2)对双语裁决书的撰写,可采用“主笔+复核”模式,确保逻辑和表述一致性。

(3)如此前已经决定了主导语言,那么应当在裁决书记载语言的主次关系,避免文字差异的嗣后各自争执。

结论:对仲裁律师/代理人的小建议

起草仲裁条款时,尽量明确一种仲裁语言,或明确语言的主次关系,避免双(多)语言并重的情况。

选任具备双语能力(均须流利,无需依赖翻译)的仲裁员,减少语言和文化障碍(即使并非所有法域都允许面试仲裁员候选人,但向其了解其专业、语言能力、处理案件的时间通常是不受禁止的),若仲裁语言涉及特定小语种,可优先选择掌握该语言的仲裁员。

确保律师团队成员能够胜任双(多)语中的任何一种作为主要语言(如仲裁庭决定),并根据主要语言选聘适格的翻译(笔译、口译)人员,提前测试翻译人员能否将证人的作证语言流畅、准确地翻译为主要语言。在证人没有能力以较高水平以仲裁语言进行作证时,切勿勉强并需要事先对翻译人员进行适配。

完。